一、项目背景
2025年1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与上海第七人民医院签订医工交叉研究生“成建制联合培养”协议,并共建有“智能医学工程研究院”。医工交叉研究生“成建制联合培养”由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研究生处)携手共建,以期通过医学与工学、理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致力于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医学的融合创新,并在此过程中大力培养知识复合、有能力解决医学技术实际问题的医工交叉研究生。
“医工交叉”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第一导师由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所在导师担任,学生依托第一导师所在医院进行管理,学生在读期间学籍属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论文选题来源于医工交叉项目。学费、奖助学金等按照学籍所在单位的相应政策执行。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导师根据参与项目情况给予助研补贴。
上海第七人民医院联合培养项目(医工交叉)拟招收电子信息(机械)专业硕士10名,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11名。
二、项目特色
聚焦医学领域卡脖子问题,重点推进“项目驱动、团队支撑、平台赋能”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基于“产学协同、科教融合、开放共享”的理念,以医院为主导,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模式。通过医工交叉学科方向,构建“医学+材料”“医学+信息”等培养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医学+X”的医工交叉类研究生培养成效。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具有以下特色:
1.优质科研课题平台
医工交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具备完善的科研条件、充足的科研经费和适合研究生参与的科研项目,为研究生提供优质的科研平台。联合培养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数目众多,充分保障研究生课题研究项目数量,提供优质的科研平台,更好地培养医工交叉的新工科研究生,为国家健康战略贡献专业型、复合型人才。
2.一流科研师资队伍
医工交叉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拥有由学科领军人物组成的科研团队以及优秀的科研人员、教师队伍。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3.交叉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医工交叉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承担医工交叉项目相关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包括项目中医工交叉博导和联合培养导师的遴选,研究生的项目遴选、科研管理及科研培养等方面工作,后续将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个医工复合型卓越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
三、项目合作单位简介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始建于1931年,是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区域医疗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院位于浦东新区外高桥区域,紧邻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医院开放床位880张,现有职工近1500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6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近500名,硕、博士研究生导师150余人(含兼职)。拥有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工匠、上海首届“医德之光”奖、上海市先进工作者、银蛇奖及左英护理奖等一批优秀人才队伍。
医院是上海市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单位,是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辅导类试点单位。医院是国家健康管理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单位、中国胸痛中心成员单位、国家代谢性疾病规范诊治和管理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设有上海中医药大学主动健康研究所,同时是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医康融合工作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用生物材料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医院是全国文明单位,并已连续8年入围全国中医医院百强榜单,在2022年度全国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绩效考核中获评最高等级 A+、位列全国第二名,连续多年保持高质量发展并稳居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第一梯队。
医院积极推动临床研究发展,加速突破科研成果转化,建有博士后工作站,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中西医结合成果转化平台,校级健康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所,院级生物样本库,正在筹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心。近年来,医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几十项,在研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获得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各类国家级、省市级科技成果奖25项;拥有上海市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获得者,各类市、区级人才培养对象120余人。
四、联培研究生待遇说明
(一)经济支持:研究生在学期间承担导师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可根据工作量获得相应的科研劳务费,相关费用由导师课题支出。此外,学生培养过程中产生的专家费及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研究经费原则上由导师课题经费支出。
(二)后勤保障:医院大力投入资金提高学生住宿条件。研究生享受医院提供免费住宿,条件等同医院周边地区酒店式公寓,并配备有24小时宿管保证学生居住安全。
(三)科研支持:
1、医院有完整的研究生管理制度,并由科教部门联合对研究生组会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的督查指导,确保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科学性、规范性。
2、医院配备有完整且优秀的导师团队,结合医院科研平台,为学生的课题实施提供较高的研究起点。
3、医院科研设施完善,为研究生科研项目实施提供平台保障及支持。科研平台拥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生物样本库、组织病理实验室和标准化动物实验中心等完备的科研设施。平台配备流式细胞仪、冷冻切片机、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倒置荧光显微镜、PCR仪、测序仪、化学发光成像系统等先进设备,可开展基因测序、蛋白组学分析、细胞功能研究、疾病动物模型构建等现代医学研究。临床研究中心由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I期临床试验研究病房、伦理办公室、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主动健康研究所、SEVEN LAB组成。集研究设计、高效执行、伦理咨询、严格质控与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临床研究高质量发展创新平台。
4、医院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牵头建设的SEVEN LAB一体化医产融合创新与转化中心聚集了各类优质研究资源和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在政府及政策的引领下,以“创新与转化”为发展核心,共建“产、学、研、医、教、用”六位一体的医产融合创新与转化中心。近年来在基础医学研究、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医工交叉项目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
5、医院与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医学院、上海体育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交叉科学研究院等院系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创新研究团队。研究领域涵盖医疗器械材料与功能的创新、基于大模型的智慧化医院建设、重大疾病发病机制、创新药物研发、诊疗技术优化等方向,尤其在慢性病防治、肿瘤精准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研究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五、项目研究方向及导师团队简介
研究方向一:医疗器械材料研发
研究方向二:智慧医疗及医疗信息数据处理
研究方向三:医工交叉研发成果转化
附件:导师团队简介.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