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2024年11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与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签订医工交叉研究生“成建制联合培养”协议,医工交叉研究生“成建制联合培养”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研究生处)携手共建,以期通过医学与工学、理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致力于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医学的融合创新,并在此过程中大力培养知识复合、有能力解决医学技术实际问题的医工交叉研究生。
“医工交叉”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第一导师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所在导师担任,学生依托第一导师所在医院进行管理,学生在读期间学籍属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论文选题来源于医工交叉项目。学费、奖助学金等按照学籍所在单位的相应政策执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导师根据参与项目情况给予助研补贴。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联合培养项目(医工交叉)拟招收电子信息专业硕士20名,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7名。
二、项目特色
聚焦医学领域卡脖子问题,重点推进“项目驱动、团队支撑、平台赋能”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基于“产学协同、科教融合、开放共享”的理念,以医院为主导,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模式。通过医工交叉学科方向,构建“医学+材料”“医学+信息”等培养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医学+X”的医工交叉类研究生培养成效。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具有以下特色:
1.优质科研课题平台
医工交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具备完善的科研条件、充足的科研经费和适合研究生参与的科研项目,为研究生提供优质的科研平台。联合培养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数目众多,充分保障研究生课题研究项目数量,提供优质的科研平台,更好地培养医工交叉的新工科研究生,为国家健康战略贡献专业型、复合型人才。
2.一流科研师资队伍
医工交叉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拥有由学科领军人物组成的科研团队以及优秀的科研人员、教师队伍。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3.交叉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医工交叉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承担医工交叉项目相关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包括项目中医工交叉博导和联合培养导师的遴选,研究生的项目遴选、科研管理及科研培养等方面工作,后续将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个医工复合型卓越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
三、项目合作单位简介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始创于1904年,其前身为上海西人隔离医院,是一家历经百余年积淀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02年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2月原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整建制正式并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开启了两院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2022年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目前,医院设有徐汇、临港两个院区;核定床位2556张(批复床位3426张),其中徐汇院区1956张(批复床位2226张)、临港院区600张(批复床位1200张);临床医技科室51个。
医院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个(骨科、内分泌代谢科、耳鼻咽喉科、医学影像科、运动医学科、急诊医学科、创伤外科、关节外科、足踝外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骨外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心血管病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针推伤科),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国家更年期保健特色专科1个(妇产科),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2个(创伤骨科与骨关节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2个(耳鼻咽喉科学、医学影像学),上海市“重中之重”研究中心A类项目2个(内分泌代谢疾病研究中心、脊柱疾病和创伤骨科研究中心),上海市“重中之重”研究中心B类项目2个(医学影像研究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领先重点学科3个(四肢显微外科、内分泌代谢科、介入影像学),上海市临床药学重点专科1个(药剂科),上海市卫计委中医临床优势专科1个(中医学),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重要薄弱学科建设5个(麻醉学、康复医学、儿科学、临床药理学、营养学)。
2022年医院获批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医院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是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上海市急性创伤急救中心、上海市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上海市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和上海市传染病专科诊治中心挂牌单位,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国家队合作医院,是上海市病历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上海市医疗设备器械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2022年正式挂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装备与技术研究院,2023年获批转化医学国家科学中心(上海)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分中心。
“十四五”及2035期间医院将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精准对标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标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标准和要求,着力打造“金字塔式”学科体系:高树骨科、内分泌代谢科两大“塔尖”;全面加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超声医学科、急诊医学科“三大高峰”建设;着力推进普通外科、肾脏内科、药剂科、护理学科“四大高原学科”建设;优化提升区域感染性疾病预防诊疗中心、上海市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中国泌尿修复与重建临床和科研中心、上海市脑卒中及颅脑创伤中心、血液内科MDS诊治中心、人工智能影像中心、胸痛中心、上海市呼吸应急诊疗中心8大诊疗中心能力建设;夯实“大综合”医疗服务体系。
四、联培研究生待遇说明
医院研究生生活津贴发放标准:医院支付1000元/月/硕士,发放时间:从该生进入医院开始直至毕业;发放形式:每月按时直接打入学生银行账户。除此之外,医院还额外给研究生发放过节费和高温补贴,共计2400元/人/年。医院给予每位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一次性下拨科研经费4000元,并设置专人专项经费本,按相关要求进行使用。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细胞生物学、组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动物实验中心及生物材料学平台完善,设施先进、设备齐全。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按国际生物样本库标准建立了骨科相关疾病的组织及血液样本库,还建立了骨科相关疾病流行病学调查随访数据库。糖尿病研究所是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在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脂肪肝、脂质检测等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上海市睡眠呼吸障碍疾病重点实验室以OSAHS为主要研究方向,兼顾其他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在病因学、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生物标志物、诊断与治疗新技术研发及临床转化应用等关键领域取得标志性原创成果。研究所以PI制与技术平台共享制展开运行,专职科研人员与临床医生共同聚焦于重大基础和临床问题开展系统研究。
近年来医院全年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定期邀请高级别院内外专家、优秀科研/临床研究专员等人开设《临床研究文献导读》和《基础研究文献导读》系列讲座,该讲座面向全体研究生开放,目前已开展106期。
医院图书馆总面积300m2,阅览室座位80个,电子图书15万册,数据库18个,电子期刊4.8万种,数字资源容量近2T。拥有医学专业图书资料23399册。图书馆向全体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查阅、借阅各类文献、书籍。医院图书馆与交大、交大医学院图书馆联网,可供学生在线查阅电子文献与资料。同时,学生宿舍也有宽带服务,方便学生在线学习。医院目前已经建成云图书馆,并联系公司建立“文献服务群”可随时下载文献全文,使教学资源、科研文献等的获取更为便利和周到。
五、项目研究方向及导师团队简介
研究方向一:医学+材料
研究方向二:医学+人工智能
详见附件: 导师团队简介.docx